在传统乡村,缺少以下哪种物质会造成植被的过度砍伐?
A.
碘、硒等元素
B.
柴火燃料
C.
水
我国耕地质量欠佳,高等级耕地、中等级耕地、低等级耕地各占比重
A.
高等级耕地约占30%、中等级耕地约占40%、低等级耕地约占30%
B.
高等级耕地约占10%、中等级耕地约占60%、低等级耕地约占30%
C.
高等级耕地约占30%、中等级耕地约占50%、低等级耕地约占20%
D.
高等级耕地约占20%、中等级耕地约占50%、低等级耕地约占30%
一般用作生物柴油的原料是( )。
A.
甘蔗
B.
油菜籽
C.
麻疯树
D.
大豆
E.
玉米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同学们讨论家用汽车的节能方法,你认为下列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夏天开车打空调时,空调的温度不宜过低
B.
开车过程中不宜高速行驶
C.
定期清理汽车后备箱中的不常用物品,减小汽车负载
D.
驾车长期低速行驶
指出下列题目中说法错误的一项:环境史告诉我们:
A.
人类自始至终都是大自然之子,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B.
随着文化特别是科技不断发展,人类能够完全摆脱大自然所有的束缚,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C.
人类拥有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即文化能力,主要通过文化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
D.
生生不息的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都是从属于地球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关于“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高碳能源,导致了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B.
与“高碳经济”相对应的“低碳经济”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而不能寄希望于其它减排。
C.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有着共同的保障机制,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都同样离不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革。
D.
“生态文明”既可以为“低碳经济”提供理论上的目标引导,又可以为“低碳经济”的技术转型提供动力,最终助推“低碳经济”转型。
1979年以来,北极地区冰盖萎缩面积约为
A.
25%
B.
15%
C.
20%
D.
10%
近代著名卫生学家伍连德博士曾就我国疫病防治指出:“办理吾国卫生行政方针,……为目前计,似宜注重于其他个先进国为现今所罕见之传染诸症,如天花、鼠疫、霍乱及麻风症等,非达完全置扑灭之境而不止,迨成功之后,然后循步渐进,办理其他项卫生事宜。至于卫生当局,亦宜对三大恶疫,如天花、鼠疫及霍乱,严立法制,使全国通行遵守,然后继及其他。”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A.
中国卫生事业还十分落后。
B.
中国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对天花、鼠疫和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上。
C.
当时的发达国家,天花、鼠疫和霍乱等传染病已经基本构成对社会的主要威胁。
D.
中国的卫生行政方针应该与发达国家不同,因为中国疫病流行严重,而其他公共卫生不突出。
环境保护法在环境法律体系中的效力仅次于(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实体法,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综合调整。
A.
宪法
B.
民法
C.
行政法
D.
单行法
关于全球变暖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
保护雨林是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C.
内陆地区距海遥远,不必担心海平面上升
D.
全球变暖对高纬度地区影响不大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质是太阳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储存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一样属于一次能源
B.
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一样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
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储存和可运输的非可再生能源
D.
生物质就是植物类,人们经常见到的有木材、农作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陆地及海洋)平均温度变化趋势是
A.
波动
B.
阶段性上升
C.
一直上升
D.
整体趋势上升
农田的农药化肥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所引起的污染,属于以下哪种污染类型?
A.
点源污染
B.
工业污染
C.
面源污染
提出“挑战与应战”文明历史解释模式的是:
A.
哲学家黑格尔;
B.
历史学家斯宾格勒;
C.
人口学家马尔萨斯。
D.
历史学家汤因比;
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是在哪一年:
A.
1972
B.
1983
C.
1989
D.
1973
水葫芦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使得云南滇池等地水葫芦泛滥成灾。但是现在昆明每年都花半年在养殖水葫芦,又花半年时间去打捞。对此下面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水葫芦繁殖迅速,容易造成河流堵塞,所以要及时打捞水葫芦。
B.
水葫芦的叶柄可以过滤放射性废水,所以可以在核电站周围水域种植水葫芦,降低放射强度。
C.
养殖水葫芦是因为水葫芦根系发达,对水中的铅、镉、氮、磷等元素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可用来净化水体治理污染。
D.
水葫芦能制沼气和有机肥,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
第一位在中国境内确认日本血吸虫病并向世界报道的人士是:
A.
北里柴三郎
B.
罗根(O. T. Logan)
C.
桂田富士郎
D.
伍连德
最近1万年来,人类不再完全仰赖于大自然的直接恩赐,而是主动干预、积极参与动植物生命过程,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商业出现。
B.
农牧业起源;
C.
私有制起源;
D.
手工业出现;
下列四种能源,在使用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
A.
煤
B.
水力发电
C.
石油
D.
薪柴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是环境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项环境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度的最高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政策性。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包含的内容( )
A.
国家环境保护职责
B.
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C.
环境人权的实现
D.
公民环境权利义务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的共同未来,世界人口老龄化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
死亡率下降;
生育率下降;
人口迁移。
寿命不断延长;
公众参与原则体现了哪些公众权利?
参与权
监督权
环境知情权
决策权
新环保法第5条,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所遵循的5项基本原则,下列哪项是基本原则( )。
损害担责
保护优先
公众参与
污染治理
以下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做法有:( )。
人行道路采用由废渣、废玻璃制作成的地砖进行铺设。
公园绿化、道路清扫等方面的市政用水使用再生水。
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追求豪华包装。
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以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能量和污染物的排放。
以下哪些行为符合绿色生活理念?
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
节约用水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乘坐公交车、地铁出行
联合国确定的八大千年发展目标,下列哪些是八大目标之中的选项:
减少战争风险;消除难民。
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
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降低儿童死亡率;
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在近代中国,疫病之所以成为公共卫生建设的动因,是因为:
疫病本来具有促进公共卫生建设的作用
西方列强往往以卫生的名义干预和侵蚀中国的主权
卫生已日渐成为现代、文明和科学的象征
近代公共卫生观念和制度开始日渐传入中国
当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是( )。
担负历史使命
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模式转型
人类文明延续
绿色化学的5R原则包括( )。
减量
重复使用
处置
回收
再生
拒用
修复中常用的氧化剂包括:
臭氧
高锰酸盐
重铬酸盐
Fenton氧化
太阳能应用方式有( )。
热利用
光伏发电
光热发电
冷利用
以下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物种锐减
空气污染
环境灾难频发
水体恶臭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与人口相关的哪三个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根本改变;
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是
加快发展水电、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至人烟稀少地区
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限制重工业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雾霾之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的重大关切,主要是因为:
民众对环境和健康问题日渐敏感和关注
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雾霾问题日趋严重
雾霾问题是当前刚刚出现的环境问题
清洁生产的预期效益是
总效益
生产效益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灾难,包括( )等。
旱涝灾害增加
海平面上升
永久冻土层融化
冰川消融
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
重金属
铝离子
金属氧化物
营养元素
本世纪中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实现这两个“中国梦”的人口基础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口基础是快速老龄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口基础是稳定的高水平老龄化社会;
人口规模巨大始终是实现两个“中国梦”的首要人口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口基础是快速老龄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口基础是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下降;
人口数量维持缓慢增加是实现两个“中国梦”的人口数量基础。
以下哪些选项可归入系统性的乡村生态灾难?( )
严重的旱涝蝗灾害
过度开发江湖浅滩湿地
农药化肥的使用
烈性传染病流行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污染预防、产品安全、过程安全、再生循环、最低能耗等原则,是绿色化学用于评估化学品合成路线、生产过程、化合物设计是不是绿色的重要原则。
绿色消费模式是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具体实施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要求的一种体现。
一般认为,1820年前后的嘉道大疫是真性霍乱首次在中国大范围流行。
二氧化碳排放量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即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化学品和过程的设计,绿色化学倡导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停止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与产生。
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
基于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跨区域的特点,新环保法规定,应当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防治的措施。
修复是指采取认为或自然的过程,是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能够去除、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原有功能。
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
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
潮汐能是指海水涨潮和落潮形成的水的动能和势能( )。
清洁生产只适用于工业企业。
光热利用是人类最早利用太阳能的一种形式如钻木取火( )。
热岛效应对全球温度的估算没有影响。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最核心的器件是太阳电池( )。
控制大气升温的地球工程存在生态风险。
已知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多种,分为自然来源(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来源(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并且以前者为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都对我国的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政府对人居环境面临的挑战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发展现状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关系到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立,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环境问题导致的疾病发病率明显提高,同时人居环境的条件恶化加剧了不平衡发展和贫富差距。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的环境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农村人口收入方式相对单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过重的人口负担导致对农村环境的过度索取,使得我国农村人口面临比城市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空气、水以及土地污染问题都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教育水平低,没有环境影响健康的意识,长期以来人居环境的恶化必然对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健康和下一代的身体素质等产生影响,加重地区发展不平衡。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个人健康。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近两年频频被人们关注和提及,例如大气污染、 PM2.5 以及水污染等。实际上,正如上文分析,我国农村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人居环境问题,并且农村人居环境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安居乐业,更关系到我国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必须因地制宜,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应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考虑本地区农业生产、人口结构、资源和交通等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农村工作队伍。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只有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才能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建立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节选自王晓宇、原新:《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收入与农民健康》,《生态经济》2018年第6期。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
B.
人口不断增长
C.
社会化大生产
D.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 ),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A.
紧迫性、主动性
B.
紧迫性、创造性
C.
自觉性、紧迫性
D.
自觉性、主动性
人居环境涵盖所有的人类聚居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为( )三大类。
集镇
乡村
城市
社区
当前,( )是引发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老龄化问题
人口压力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ABCD )方面来努力。
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
12 年前那场肆虐中国、震动世界的非典疫情,让我们顿然意识到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制并没有使瘟疫的威胁远离现代社会。这一事件开始促使人们更多去关注疾病和医疗的历史,反省现代的卫生保健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医疗史研究开始兴盛,而“生命史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正是对中国医疗史研究意义与前景的最好诠释。
“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其回到人间,聚焦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探究的是历史上有血有肉、有理有情的生命,不仅要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外在性事务,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认知、体验与表达。对于“生命史学”,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加以阐发:一、历史是由生命书写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探究历史时关注生命、引入生命意识是理所当然的。二、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能动的。这就是说,历史固然有结构、有趋向,但历史的演变不是所谓的结构可以全然决定的。鲜活而能动的生命不仅让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多样性,也让书写丰富、复杂而生动的历史成为可能并且变得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意义与影响,更多引入新文化史等新兴史学思潮的理念和方法。三、健康是生命的追求和保障。这表明,虽然生命史学探究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史,但直接关注健康并聚焦于健康的医疗史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举起生命史学的大旗,在生命史学的视野下开展中国医疗史研究,那么,其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弥补以往的历史研究忽略疾病、医疗这一人类生活中重要内容的缺憾;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作为一项新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强化生命意识,通过引入和实践一些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如新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等),从方法论上推动史学发展。不仅如此,它还将有利于从医学人文角度更好地展现疾病和医疗的社会文化维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疾病与医疗问题不只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当下的中国医疗史研究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医疗健康问题必将更为关注和重视,也自会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多的叙说和思考。这种重视,必然会促动人们更多地从现实乃至历史角度去思考疾病、医疗的本质,并省思当今通行医疗模式和认知困境。
——节选自 余新忠:《生命史学:医疗史研究的趋向》,《人民日报》2015年6月3日
下列哪部古籍最接近医疗史研究的对象?( )
A.
《本草纲目》
B.
《吕氏春秋》
C.
《论语》
D.
《孙子兵法》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医在多个舆论场中饱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命健康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亦为世界人民作出了特定的贡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即可作为例证之一。那么,屠呦呦是第( )位获得诺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A.
一
B.
二
C.
四
D.
三
瘟疫是一种历史现象,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下列属于瘟疫范畴的都有哪些?( )
天花
鼠疫
佝偻病
流感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曾有一句名言——“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法布尔所谓的“死亡的战场”和“皇帝私生子”通常指的是哪类研究?( )
政治史
文化史
医疗史
军事史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历史现象提示我们( )
研究疾病亦是研究历史的工作之一
疾病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理解和把握疾病因素可以更好地阐释历史现象
医疗史观是历史观的组成部分